中華民族瑰寶之灰塑
灰塑古稱灰批,是嶺南地區(qū)漢族傳統(tǒng)建筑裝飾工藝。材料以石灰為主,作品依附于建筑墻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藝上,淵源其甚早,以明清兩代為盛行,尤以祠堂、寺廟和豪門大宅用得多。
整套制作工藝完成后,仍然要使灰塑雕塑保持兩天合適的濕度,以使得顏料被雕塑完全吸收。
禪城祖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(1078年~1085年),當時的名稱叫祖堂,其實就是北帝廟,當時珠三角地區(qū)多為水鄉(xiāng),水患多,而北帝恰是傳說中治水的神,于是北帝作為禪城人的保護神被供奉起來。但在明代,祖廟遭到破壞。洪武5年,祖廟得到重建。 明朝正統(tǒng)十四年,朝廷封祖堂為靈應祠,并建了靈應牌坊。自此,祖廟由民間祭祀之地變成官方祭祀之地。
廣州灰塑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和傳統(tǒng)的民間美術藝術價值。做工方面,廣州灰塑精致細膩,色彩艷麗,立體感強、色彩豐富;題材廣泛,通俗易懂,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、花鳥、蟲魚、瑞獸、山水及書法等。
走進校園,傳播灰塑文化
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,營造校園文化氛圍。20014年10月16日下午,廣州花都區(qū)灰塑文化產業(yè)邀到園玄中學給剛升初一的新生作《傳承灰塑非物質文化遺產》知識講座。
您好,歡迎蒞臨恒發(fā)古建筑,歡迎咨詢...
觸屏版二維碼 |